更新时间:2025-10-24 04:02:17
《死亡竞走》是今年我最期待的新片之一。
改编自斯蒂芬·金1979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准确说,是更多年前的60年代中期,他19岁时写的第一部长篇。
那时候他还是大学新生,没车,到哪儿都搭便车。肯尼迪总统推行全民体能计划,号召年轻人徒步50英里。金走了20英里就放弃了。
然后他写了这个故事。
50个十几岁的男孩,每小时必须走三英里。慢下来,警告。三次警告,卡宾枪爆头。最后活下来的那个,得到巨额奖金,实现巨大愿望。
听起来像《饥饿游戏》?确实像。但这个故事比《饥饿游戏》早了几十年。而且更残酷,更荒诞,也更空洞。
这里的空洞不是贬义词。
电影开场,缅因州少年雷前去参加竞走,母亲开车送他,求他退出。他拒绝了。
为什么参加?没说清楚。
这比赛为什么存在?没说清楚。
这个极权国家怎么来的?没说清楚。
很多观众抱怨这一点。凭什么要我接受这么荒诞的设定?给我解释啊。
但这也正是重点。
大多数人的人生就是如此。我们被扔进这个世界,没被问过意见。游戏规则早就定好了。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要工作?为什么要竞争?
没有答案。
当年的评论家说小说是“卡夫卡式的寓言”。什么意思?就是那种让你荒诞又真实的感觉。像《变形记》,一个人变成甲虫,但你能从中读出现代人的困境。
《死亡竞走》也是如此。表面上是科幻反乌托邦,实际上是关于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走的路。
电影里一群年轻演员们真的走了400英里。在40度高温下,每天15英里,水泥地,没有遮阳。
这很重要。
因为这部电影如果作假,就全毁了。你必须看到那些孩子真的累了,痛了,伤了,真的快撑不住了。否则这就是一部浮夸的猎奇片。
导演弗朗西斯·劳伦斯之前拍过《饥饿游戏》系列后三部。他知道怎么拍这种残酷游戏。但《死亡竞走》和《饥饿游戏》还是很不一样。
《饥饿游戏》检验人性的自私与残忍。但《死亡竞走》则相反。这里确实有些角色很混账,但你不会真的讨厌他们。大部分角色会得到观众的同情。
因为你看到,在一个只能有唯一赢家的比赛里,这些孩子抱团取暖,互相鼓励,开玩笑,分享故事。
这是故事最残忍的地方。
不是暴力。是温柔。是友谊。是在明知道只有一个人能活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做彼此的朋友。
有个叫汉克的孩子,发疯攻击士兵,被打成重伤慢慢流血而死。其他孩子得知他结过婚,发誓要给他遗孀寄钱。
但他们自己都快死了啊。
还有那个开黄腔的伯科维奇,因为害别人被杀而遭到孤立,最后精神崩溃,割喉自杀。
杀死他们的不只是子弹,还有负疚,孤独,和永远无法停下的脚步。
电影最大的争议在结局。
小说里,最后活下来的是雷。但他赢了之后没有停下,继续走,眼前出现一个黑影在召唤他。小说的结局暗示:主角的精神已经崩溃,他会永远走下去。
这个结局非常斯蒂芬·金。绝望,荒诞,没有救赎。评论家称这是金“最悲观的小说之一”,是“当代美国的黯淡镜像”。
电影改了。
最后两个人是雷和皮特。皮特想坐下让雷活,雷把他扶起来。然后雷自己停下了,被处决。
皮特赢了。
他说出愿望:要一把枪。
然后一枪打死了少校——那个主持这场死亡秀的独裁者。
他走向远方,画面淡出,隐约传来雷声。也可能是枪响。
皮特的命运未卜。但他完成了雷想做的事——反抗。
这个改编,有人叫好,有人骂。
叫好的人说:这给了故事一个更有力量的结局。友谊,牺牲,反抗。至少有人站起来说“不”。
骂的人说:这破坏了原作的精髓。原作的重点就是荒诞,就是没有出路,就是那个永远走不完的路。你给了希望,就把寓言变成了爽片。
我的看法?
两个结局都对。
原作结局是19岁的愤怒青年写的。他看到的是一个没有出口的世界。越战,征兵,国家机器把年轻人绞碎。你赢了又怎样?你还是被困在这个系统里。
电影结局是2025年拍的。我们已经看过太多绝望了。也许我们需要相信,即使在最荒诞的处境里,友谊和反抗依然有意义。
即使皮特最后也死了,他至少选择了怎么死。
这是属于他的尊严。
烂番茄88%新鲜度,Metacritic 71分。评论一致表扬演技——库珀·霍夫曼和戴维·荣松撑起了整部电影。
库珀·霍夫曼是谁?金像影帝菲利普·塞默·霍夫曼的儿子。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才华,在这部电影里演雷,把疲惫、恐惧、温柔都演得淋漓尽致。
戴维·荣松演皮特。这个角色很难权势。他不能太强,不能太弱。要让你相信,他可以在这场死亡行军里活下来,但不是因为冷血,而是因为,他还相信人性。
斯蒂芬·金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想的是越战。年轻人被抽签征兵,送到一个他们不理解的战场,为了一个他们不认同的目标。
看着朋友死去。没有理由。
电视转播一切。全国都在围观。但没人能停下。
2025年呢?
越战已经过去了。但我们在另一场更广泛的战争里。
内卷的战争。所有人都在走。慢下来就输。输了就被淘汰。找不到工作。买不起房。结不了婚。无法对父母交代。
所有人都知道这很荒诞。但只有少数人能停下。
因为哪怕你停下,系统不会。
电影里有个细节。一个士兵被打死后,立刻被另一个士兵取代。游戏不会因为这个意外改变。机器永不停下。
所以看过电影,开头那个问题仍然会困扰你。
为什么这些孩子要参加?
片中交代,报名是自愿的,几乎所有符合条件的年轻人都报名了。
为了家人?为了钱?为了荣誉?
还是因为,这个社会已经没有别的路可走了?
在一段闪回中,雷的父亲因为政治反对被处决。这个家庭已经是异见者了。雷参加这个比赛,是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为了保护母亲?
皮特呢?他说他想用愿望改变世界。但改变成什么样?他自己也不知道。
最有意思的是斯特宾斯。全程最安静的那个孩子。最后他告诉雷和皮特,他是少校的私生子。他参加比赛,愿望就是想被父亲接纳。
然后他停下了,接受死亡。
这个角色是整部电影最悲伤的隐喻。一个孩子,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走向死亡。而那个父亲,就是这场死亡游戏的策划者。
这岂不是许多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拼命想被认可。被父母,被社会,被这个系统。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足够听话,足够坚持,就能得到想要的。
但系统不爱他们。
系统只是一台机器。它不在乎你是谁,它只在乎你还能不能继续运转。
越接近结尾,死亡人数越多,电影越激烈地逼问你——
如果是你,你会停下吗?
在什么时候停下?
为什么停下?
皮特在最后时刻做了选择。他没有为了赢而活,他为了做正确的事而死。
也许这就是电影给出的答案。
在一个荒诞的世界里,你改变不了游戏规则。但你可以选择怎么玩这个游戏。
你可以像伯科维奇那样,害人害己。
你可以像斯特宾斯那样,带着幻想走向死亡。
你也可以像雷和皮特那样,在最绝望的处境里,依然选择做彼此的朋友,依然相信有些事情比活着更重要。
这不是希望。
但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第十集剧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