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24 04:02:44
我会觉得电影本身在我看懂的维度里只有四星,但看了几篇写的太好的影评,真是引经据典水平很高,看得我如痴如醉。
我觉得电影其实讨论的议题很多,最浅层的就是频频提到也是占据最大篇幅的暗恋情节,确实啊肯定每个人都会得到触动,那么少女心事,小小的接触被主观放的大大的,会因为幻想邀请了全班去织毛衣唯独没有请自己而难过,会因为之前看到的小说把系三圈围巾当作意象,在老师同样给自己系了围巾时欣喜若狂(让我想到我高中时候曾经心里暗暗许下如果下一颗吃到的是绿色m豆就去表白结果真是绿色 哎呦笑死我了)虽然暗恋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这句话已经被拍的俗到不能再俗了,但导演的细腻表现手法还是不俗,并且很快,我们发现原来这部电影讲的远远不止暗恋。
第二个我觉得是权力不对等的感情以及主客观的区别。前半段几乎一直是女主的独白,从完完全全的女主视角来看,感觉很甜蜜。但是我们几乎可以察觉,老师并没有明确的回应,没想到最后画风一转,老师觉得自己是被yy的对象有种被冒犯的感觉,她对于女主的触碰在念祷文的情节也没有被女主写进去,这算不算是女主这篇小说的一种蒙太奇式表达手法呢?以及好笑的点是原来她的女友也是一个比她大很多的女性。不禁让我想起翁帆说的那句,“当一个你崇拜的人爱上你的时候,你很难不爱上他”。会让我觉得所有的权力不对等的感情的发生都是这样呀,事情的发生是起源于你崇拜,也就是主体化的行为。这个时候引入一段我在影评里看到特别好的话:
‘约翰妮的爱情仿佛是被塑造出来的一件幻想作品,它最终也的确转化成了实际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这种创造出来的爱情在元素方面与她所阅读的情节相似,有趣的地方还在于对方的名字仅仅与她相差一个字母“e”,对方似乎是她的镜像人物,她几乎以另一种方式“爱着自己”。名字的相似性仿佛带有某种奇遇的特征,但是名称在精神分析师看来是具有“心理替换”价值的,她们名字的近似性其实是强化了客体的“自体性”,因为客体爱中已经包含了自恋性质,这是同性恋中所固有的自恋维度的显现。“我爱你,因为你是完美版本的我”。电影中有还有一句有趣的话,她说对方结婚了拥有了家庭, 而她则拥有了一本书,这等于是说她“用文字替换了客体”。’
第三点我觉得就是这里面几乎只字未用现下主流的女性主义表达方式,但就是让你强烈的感知到这无疑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挪威的平权领先我们一百年呀,当外婆还在觉得她们那个年代是为男女平权运动奋斗的时候,母亲已经又回归到不必追求这份政治正确而是归于自己的内心,喜欢男性电影又何妨?更不用说到了女主这里,不仅反抗的是异性恋的标签,更反驳于酷儿标签,也就是喜欢的不管是谁,没有任何人能对我下定义。
说起异性恋,这里面出现的男的实在太过好笑,泰坦尼克式的拍照姿势我真笑晕,异性恋就这么肤浅?以及感觉就在照搬公式进行心理咨询的男心理师。
最后,我觉得最深层也是我并不很懂的就是对于神,对于宗教的讨论,可能和文学也有点关系吧,当外婆踏着男人的身体走向通往天国的阶梯,当她把神想象成一个张开双腿的瑞典人,但她又说一生追求文字,文字却从未拥抱她,她到底在追求啥呢?母亲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不会织布,要参加家庭改造节目,第一反应是担心女儿受到伤害。我会觉得对于女性代际的勾勒好像不是很清楚,这个是我觉得有点看不懂的地方。
最后的最后,我会觉得导演有在表达如何对抗虚无主义这个议题,就像开场白所说,云是载体,可是如果是有些薄云,人就会掉下来,女主是害怕这种事情发生的。所以其实把这段过往写成文字,也是对于虚无感情的一种实体化,是对虚无主义最简单的对抗。但是最后的最后,当真正追求到内心的豁达和放下时,这份实体彷佛也不重要了,u盘也可以不需要了。
没有结束语,结束语附上两篇写的非常棒的影评吧!部分观点受到这两篇影评的影响( •̀ ω •́ )✧
梦旅小栈:电影分析|《性梦爱三部曲:梦》-通往幸福的天梯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